"吊絲"一詞爆紅網絡 專家:這是集體焦慮
2012-03-24 16:48:00 我要評論
來源: 中國新聞網[提要] 今年2月20日,大量自稱“吊絲”的中國年輕人,以留言評論的方式占領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Google+主頁,一眼望去,仿佛成了中文版。“他們讓我感覺像是一群躁動不安的年輕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這個網絡亞文化現象概括為“一場語言的狂歡”。
蜘蛛俠,典型的“吊絲”
“高富帥”的代表蝙蝠俠
他們沒錢,沒背景,沒未來;
自嘲“窮丑矮挫胖笨擼”;
在“高富帥”面前,只有“跪”叫爺的命;
鼓足勇氣跟“女神”搭訕,只換來一句“呵呵”;
因而他們宣稱:我就是這副樣子,再怎么差都無所謂了……
A
人人自稱是“吊絲”
2011年10月中旬,正當大洋彼岸的美國年輕人氣勢洶洶地占領華爾街時,在中國大陸的網絡上,一個新詞“吊絲”(也寫作“屌絲”)在悄然誕生。誰又能料到,4個月后,這個詞不但占領了中國大陸互聯網,還“占領了奧巴馬”。
“吊絲”最早出現在百度貼吧的李毅吧。足球運動員李毅曾經說他護球很像亨利。因為亨利被稱為亨利大帝,所以網友戲稱李毅為大帝,于是李毅吧被稱為“帝吧”、“D吧”。作為他的粉絲,常在貼吧聚集的網民也自稱為“D絲”。
在爭吵不斷的網絡社區中,有人把他們這個稱呼中的“D”解為“吊”,以嘲諷的語氣稱他們“吊絲”。而李毅吧的球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就此領受下來,從此以“吊絲”自稱,附加上無奈和自嘲的意味。這個詞開始爆紅。
從貼吧到微博,從社交網站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用語,“吊絲”一詞如同從石頭里爆出來一樣,迅速密布網絡,無處不在。如今,以“吊絲”自居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再限于球迷。
今年2月20日,大量自稱“吊絲”的中國年輕人,以留言評論的方式占領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Google+主頁,一眼望去,仿佛成了中文版。更有國外用戶直呼中國網民占了位,他們跟總統插不上話,以致引起了外國媒體的關注。
B
“吊絲”的定義在不斷拓展
事實上,“吊絲”一詞的定義也在不斷拓展。近日,它更被用在外國電視劇的劇名翻譯中。一出來自德國的喜劇小品被譯為《吊絲女士》,在網絡上廣受歡迎,其實該主角表演夸張,更似女版憨豆先生。另一方面,一部片名完全為平假名的日劇《桃花期》,也因被網友命名為《吊絲的逆襲》而吸引到不少眼球。
“他們讓我感覺像是一群躁動不安的年輕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這個網絡亞文化現象概括為“一場語言的狂歡”。伴隨著“吊絲”一詞的產生,不少具有高度風格化和模板化的“吊絲文”,在樂此不疲的年輕人群體中流傳。
“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來劃分的話,吊絲應該是包括了赤貧人群的一部分,農民工、城市小手工業者、產業工人、不滿現狀的企業雇員、流氓無產者。總的來說屬于社會的中下層。”在文字闡述中,“吊絲”起初被定義為一眾出身卑微的年輕男性。
他們當中有的十載寒窗考上大學,等真正工作后卻發現理想與現實相去甚遠,讀書無法改變自身的經濟窘況;有的初中輟學,進城務工,或成了發廊小工,或成了網吧網管,更有成為搬磚工人,或是無業游民,以自由職業者自居。他們都與城市的繁華距離甚遠,領著微薄的薪水,過著唯有方便面、火腿腸果腹的生活。
他們一直默默無聞,不是有志青年,不是職場精英。讀書期間上課坐在最后一排,在餐館吃飯總是躲在角落里。如果非要在簡歷上寫上受過何種獎勵,或許只能填“獲得過‘再來一瓶’獎”。他們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更多新聞
- 七旬老人花兩年雕刻木床 欲贈女兒作嫁妝
- 方舟子打假資金遭質疑 羅永浩將進行舉報
- 網友勾畫珠江口海岸線 “長相”似鳳姐
- 貞操女神微博征婚 要求婚后3年不過性生活
- “月子會所”真面目:最貴房間一月近23萬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