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導視】
一句“封刀令”,近視手術引發安全爭論(更多的病人可能沒有被告知這樣的責任就做了,那事實上任何的手術都有風險);
眾說紛紜,手術風險究竟幾何(但是遠期效果又如何呢,這就需要我們去判斷)
敬請關注本期節目——《近視手術安全之爭》。
【演播室主持人】這些天來,關于近視手術的爭議不絕于耳。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當初引進這一手術的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突然宣布,因發現一些患者多年后有視力明顯下降的癥狀,他從此“封殺”這一手術。蔡瑞芳的此番言論頓時激起千層浪。做過手術、準備手術的患者人人自危,相關股票甚至也應聲大跌。到底這種手術會不會傷害眼睛呢?一起來看下記者的調查。
【解說】蔡瑞芳在臺灣眼科醫學界頗具分量,臺北醫學大學兼職教授、亞太眼角膜及屈光手術學會創辦人之一,更是臺灣最早引進雷射近視矯正手術的“第一人”。正因如此,蔡瑞芳的“封刀”言論消息猶如一枚重磅炸彈,震動業界。
【同期】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 蔡瑞芳:
很多的個案是會有過敏性眼睛的一些發炎,有做過雷射(激光)近視手術的話,在未來是不是會造成這樣的一個問題,那我們不曉得,但是我們有這樣的一個懷疑。
【解說】蔡瑞芳說,經過長期觀察,不少當年接受激光矯正手術的患者,十多年后視力明顯下降,可能和當年動刀后角膜瓣發炎有關。雖然激光近視手術是相對安全的醫療行為,但醫界必須正視手術的并發癥。
【同期】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 蔡瑞芳:
更多的病人可能沒有被告知這樣的責任就做了,那事實上任何的手術都有風險,LASIK也是一樣,它可能有一些眩光,夜間視力減弱,或是說術后干眼癥的這些毛病。
【解說】名醫宣布“封刀”,對此言論,民眾反應不一。
【同期】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咨詢者:
我覺得后面他所提出的數據和他所說的內容并不能支持他的論點。
【解說】從事IT行業的樓標焰是兩年前做的手術,看到相關報道后他惴惴不安地去醫院進行了復查,雙眼視力均為1.5的檢測結果讓他舒了一口氣。
【同期】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接受者 樓標焰:
多少有一些(擔心),不過檢查了一下,視力還可以就不擔心了。主要用眼可能多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干澀,自己注意一點應該沒有什么大問題。
【解說】同樣是做激光近視矯正手術,54歲的嚴阿姨就很不滿意。她原本雙眼視力0.5左右,術后雙眼視力依然在0.5左右,仍然離不開眼鏡。眼科醫院拒絕退款,而是提出再為她做一次手術,但嚴阿姨擔心再次手術會對眼睛造成較大損傷,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同期】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接受者 嚴琴娟:
效果不怎么好我也算了,我擔心以后十年二十年,時間長了會有什么后遺癥。
【解說】在廣州中山大學眼科中心,廣州市民詹小燕正在進行激光矯正近視手術的術前咨詢,從初中起,她就開始戴框架眼鏡,目前雙眼近視600度。自從當上媽媽后,戴著眼鏡照顧寶寶的諸多不便,讓她產生了做手術摘掉眼鏡的想法。
【同期】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咨詢者 詹小燕:
很多不方便的,有時候睡覺起來眼鏡在哪里都不知道,要去找眼鏡;然后帶了小孩子之后覺得更不方便,因為寶寶經常會抓你的眼鏡。
【解說】就在下定決心要做手術之時,臺灣名醫“封刀”的消息又讓詹小燕陷入了猶豫之中。
【同期】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咨詢者 詹小燕:
有一點擔憂,就是怕以后會不會有什么后遺癥,老了之后會不會瞎掉。擔憂肯定有的,但是那也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解說】盡管也有擔憂,來自廣東梅州的蕭志剛依然決定讓自己的小兒子接受激光矯正視力手術。7年前,蕭志剛曾經帶大兒子做過這項手術,至今視力保持得不錯。如今小兒子面臨畢業求職,蕭志剛認為,只要術前檢查合格,風險應該不大。
【同期】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咨詢者 蕭志剛:
不過做這個手術也要冒一定風險的,因為每一個人在社會上很多風險是想不到的,你如果不去搏,是沒有好的結果的。
【解說】雖然仍然有蕭志剛這樣堅定的“擁躉”,但激光近視治療的“人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
【同期】廣州中山眼科中心準分子激光中心副主任 楊斌:
這兩天門診檢查的病人量有一點下降,可能原來是想做又有點猶豫的病人他慢慢就不來了。
【解說】對于蔡瑞芳“封刀”的言論,廣州中山眼科中心準分子激光中心副主任楊斌持懷疑態度。楊斌說,在醫學界,一般只有醫生的見解發表在國際期刊,且經醫學會的科學討論認為手術確實不再適合,才會讓醫療主管部門考慮采取禁止的措施。
【同期】廣州中山眼科中心準分子激光中心副主任 楊斌:
十多年這樣的一個情況下來,我們人生老病死整個幾十年下來的話,也都會有不同的疾病出現,眼睛也是。你做不做手術它都不斷會有新的情況、新的疾病出現,或者一些新的情況,所以他這個情況到底和手術有沒有關系,現在是不能確認的。
【解說】所謂激光矯正近視手術,就是通過激光來修正角膜的厚度,從而改變屈光率,使外界成像的焦點重新落在視網膜上;颊叩囊暳σ部梢灾匦禄謴。然而,楊斌坦言,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患者近視的事實。
【同期】廣州中山眼科中心準分子激光中心副主任 楊斌:
你不要把它認為它可以從病因上治好近視,其實也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就是說你眼睛有度數有多少我可以把它去掉,但是你的近視真正的病還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在手術前我們就強調希望你這個病人的近視度數是穩定的,才來做。
【解說】作為“舶來品”的激光視力矯正手術是1994年引入中國的,英國最早于1989完成世界第一例激光近視矯正手術;1995年,美國FDA批準了激光視力矯正手術可用于臨床。而作為國內實施第一例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的機構,廣東中山大學眼科中0100心至今已做了大約8萬例手術,楊斌坦承,確實有極少數患者在術后若干年出現視力回退、眼睛干澀等情況,但這并不能說明是由手術本身引起的。
【同期】廣州中山眼科中心準分子激光中心副主任 楊斌:
現在人們的用眼是越來越多,所以也不排除很多一些患者做完手術以后,他有段時間比較長時間用眼,他其實產生新的近視,那這樣的話很難說是不是手術后回退或者什么情況。
【解說】楊斌認為,在現今醫療行為日漸趨于商業化的消費市場,矯正近視的眼科激光手術,每一刀切割下去的都是商機,這容易導致一些醫療機構為了贏利,故意弱化手術可能產生的問題,甚至不對患者進行嚴格的檢查就實施手術。
【同期】廣州中山眼科中心準分子激光中心副主任 楊斌:
最主要是一些眼病,比如說之前發現有眼部的一些疾病,像虹膜炎、青光眼或者是眼底有病變,這些都不能做這個手術。我們主要適應癥是說,要求18歲以上,然后近視度數穩定,通常我們要求希望超過兩年的一個情況,再排除眼部的一些疾病。
【解說】而對于這場沸沸揚揚的近視手術之爭,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呼吁理性看待。廖新波認為,任何一個新興手術技術都有潛在風險,當時很好并不代表后來就不會產生問題。評估并控制風險,是一項長遠的工作。
【同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 廖新波:
一個專家是不是百分之百地正確呢,或者說他以他以往的經驗做出的一個判斷可不可信呢,這是我們要考慮的第一點。第二點呢我認為這個技術是成功的,不然他不可能延續了十幾年,但是遠期效果又如何呢,這就需要我們去判斷。第三點我認為近視眼它不是一般的疾病,我個人認為它是一種生理缺陷,這種生理缺陷是可以接受的。
【演播室主持人】視力是人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一句“封刀令”引發一場風波,眾說紛紜下,手術風險究竟幾何?正如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所說的,恐怕還得根據不同情況,辯證看待。而對于這項存在爭議的矯正類手術項目,相關部門同樣應該考慮啟動對這項技術的現實狀況和遠期效果的調研論證,從而給出明確的意見。好的,感謝收看本期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