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同樣是幫助村民致富,榮獲全國十佳“最美村官”的濱州市鄒平縣韓店鎮西王村黨委書記王勇,干出了大事業,二十多年間,帶領村民,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發展成總資產近300億元的現代化新農村。
【正文】在記者最近采訪西王村的時候,由村里牽頭的當地鋼鐵重組項目剛剛有了眉目,這讓王勇長舒了一口氣。他告訴我們,目前國家正大規模壓縮鋼鐵產能,山東的21家鋼鐵企業要重組為6家。縣里包括西王在內的3家鋼鐵企業要重組成一家,這意味著要砍掉一半以上的產能。
【同期聲】鄒平縣西王村黨委書記 王勇
誰多壓誰少壓,這個肯定有意見,這里邊都有些利益,這些投資都是個人投的,就和割自己的肉一樣啊,你推倒一臺爐子,推倒一臺設備,他自己的損失就上億啊
【正文】但是,不重組企業就失去了生存的權利。在王勇近一年的協調下,最終三家企業達成一致,并通過了專家的重組評審。而對西王村來說,這是王勇帶領村子發展跨過的又一道坎。
1986年,王勇剛當上村里的黨支部書記時,西王村集體沒有一分錢。他把自己20多萬元的小面粉廠捐了出來,創辦棉油廠,帶領西王村走上以企興村的道路。1994年,王勇看準了利潤豐厚的淀粉轉化甘油的項目,然而,西王村的第一次轉型卻沒有成功。
【同期聲】鄒平縣西王村黨委書記 王勇
一年虧一千多萬,大家都心慌了,有70多個人,聯合簽名要分掉這個企業。
【同期聲】鄒平縣西王村村委主任 寧立江
(村民)那意思就是爭取了資金來,連現有的廠房,廠房賣了,設備賣了,全部給分了,分盡吃光。
【正文】一旦把資產分了,企業就沒了東山再起的本錢。王勇挨家挨戶地做工作,終于讓大伙重新對辦企業有了信心。1997年,王勇決定二次創業,轉產谷氨酸,這回他沒讓村民們失望。2年后就為村里創造了6000多萬元產值。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西王村已經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食用葡萄糖、玉米油生產基地。村子富裕了,王勇開始思考:讓西王村的人都過上更幸福的生活。現在的西王村,老人集體養,孩子讀書有補貼,考上大學的還有獎勵。在西王村的帶動下,周邊十幾個村子已經形成了一個近兩萬人的新型城鎮。而王勇,又有了新的想法。
【同期聲】鄒平縣西王村黨委書記 王勇
大家都住了樓房了,住上樓房就是城鎮化嗎?我們說的人的城鎮化就很關鍵了,就是怎么把我們的農民工,把我們的大學生這些和我們的當地村民融為一體,提高人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