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蘭州水污染尋源
蘭州自來水污染事件,從4月11日正式對外公布到昨天全面恢復供水,初步完成了應急處置任務。但是更深入的調查和更嚴格的反思卻剛剛開始。特別是污染物從何而來?它還會不會造成危害?這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對這個問題,蘭州市政府也正在展開深入調查。
4月11日早上,由蘭州市政府牽頭組織的事故調查組到達現場。經過勘察,確定污染點位于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的北線自流渠。
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是蘭州市唯一的生活用水供水企業,共兩個分廠。一分廠負責采集黃河水,經沉淀后,通過管線輸送到二分廠。二分廠負責把水凈化處理,然后輸送到千家萬戶。這次的污染點北線自流渠,就是位于一分廠和二分廠之間、負責傳輸的渠道。溝渠頂蓋已經在4月11日調查組來調查時打開了。調查組當時看到的情況是,有化工類的油類的味道,另外,發現自流區里面的水體上頭也有油花漂浮物。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自流溝里面的水體受到外來物侵擾。
送水的溝渠是厚實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蓋上蓋后是一個封閉的管道,那么外面的油污是怎么進去的?溝渠距離長、體積大,為防止斷裂,中間每隔一段就會有一個伸縮縫。專家確定,這些伸縮縫已經發生滲漏。
那么這些油污是從哪里來的呢?來看看這個供水企業的環境:橡膠廠,化肥廠,煉油廠,電廠,這些高污染的企業包圍著自來水廠。
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建于五、六十年代,前身是蘭州市自來水廠。當時建廠是為給周圍大型工業企業供水,后來才逐步轉為民用供水。被污染的溝渠旁邊就有一座大型企業,蘭州石化公司,油污是否就來自這里呢?
調查組人員告訴記者,11日夜,專家和環保安檢等工作人員深入到周邊的廠區和罐區,對現有的生產裝置、罐區以及管線進行了全方位探查,沒有發現任何泄漏和異常現象。
不過,在查閱資料時,調查組又發現了兩個線索。蘭州石化公司曾經在1987年和2002年發生過兩次爆炸事故,事故導致渣油泄漏,地點都是此次污染點附近。在2月13日蘭州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調查組初步判定,油污的來源就是這兩次事故。
其實不光是這兩次事故,由于水務公司周圍有許多這樣的工業企業,而這些企業又多在幾十年前建廠,當時的污水處理和防滲設施都不完善,因此多年下來,這附近的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無論是多年污染物的積累,還是事故造成的泄漏,都對自來水安全造成威脅。其實早在1987年,這條自流渠就同樣因為接縫處滲漏發生過水污染。從此自流溝的滲漏問題作為一個重大隱患,成為水務公司歷任負責人的一塊心病。2007年,水務公司還對此做了技術上的嘗試。
記者了解到,這條自留渠全長共3公里,當時用PE板材做內襯進行實驗,長度約700米。做實驗的部位此次并沒有發生滲漏,也就是說,技術上應該是可行的。那么,當時的實驗為什么沒有堅持做下去呢?
原來,防滲試驗雖然成功,但是設備要真正改造是一個大規模綜合整治工程,需要幾千萬元資金。這筆資金如何出,公司的各個投資方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另外,改造涉及周邊眾多企業和居民,如何安置和處理,也并不是水務公司自己能解決的,因此改造工程一直擱淺至今。
這起事件的發現是偶然的,但是它的發生卻并不偶然。傳統的公用事業單位轉型為市場主體后,如何堅持社會責任、如何加強市場監管、如何培育競爭環境——如果這些問題不很好解決,那公共安全就難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