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簡政放權是本屆政府開門的“第一件大事”, 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越來越多具有“含金量”的行政審批事項被取消和下放,成了激發市場和企業活力的催化劑。
就在幾天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家決定再次取消和下放87項行政審批事項,“含金量”越來越高成為改革的一大亮點。
在山東東營,一家汽車配件廠就醞釀著在自己的公司內部搞“大部制”改革。
這家公司撤掉專跑審批的項目部,就是因為省政府把部分的項目審批權下放到了縣鎮,這家企業所在的廣饒縣大王鎮,鎮政府就承接了108項上級政府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小到職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大到億元項目的環評、能評,鎮上都能辦成,同時政府在審批流程上也不斷優化,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除了取消下放行政審批權外,降低準入門檻、減輕企業負擔也成為政府簡政放權的又一抓手。擴大“營改增”試點,取消和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348 項,減輕企業負擔1500多億元;推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為市場松了綁,為企業添了力,全國新注冊企業增長27.6%,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
簡政放權在國務院各部門也在全力推進。今年3月,國務院60個部門、1235項行政審批事項,首次在網上像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意在堵住 “偏門”,消除審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帶”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全面啟動,國家層面的“負面清單”制度呼之欲出,一旦實施,除清單列出的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行業、領域和業務外,各類市場主體均可依法平等進入。